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科研创新,实现产学研融合,9月12日下午,我校举办智能体研究成果分享交流会,共同探讨智能体在教育领域的多元应用。校领导李森、罗志阔、王国炎、陈红梅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参会。
校长:李森
会议伊始,理事长助理徐亚楠从战略定位和发展需求出发,阐述了我校开展智能体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人工智能应用学院院长顾昕伟从技术架构及核心能力等方面,对智能体应用技术作了整体性介绍。

人工智能应用学院院长:顾昕伟
专题汇报环节,刘鑫、苗萌萌等研究小组成员分别围绕智能体在安全、就业、教学等应用领域,详细汇报了创新成果。校园安全方面,基于COZE开发的“周城院安全管理助手”,聚焦安全制度、应急流程与典型事故案例,融合自然语言处理与多模态风险识别技术,构建7×24小时实时响应的智能防控体系,实现安全事件的快速感知与自动化处理。就业服务方面,分别通过COZE和腾讯元器开发的“就业精灵”以及“人才画像分析”“模拟面试”,构建了集岗位精准推送、职业路径建模和虚拟面试训练于一体的智能辅助系统,助力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教育教学方面,依托腾讯元器搭建了“家装虚拟客户”和“企业导师”智能体,结合情境感知与自适应学习技术,实现个性化教案生成、课堂实时互动分析及学情动态评估,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理事长助理:徐亚楠
教师代表分享研究成果
交流环节,老师们分享了各自在智能体应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AI应用产学研办公室负责人张楷逐一进行了解答。
校长李森在总结讲话中对我校在智能体应用技术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高度认可。他指出,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持续推动AIGC视频制作、AI数字人、AI智能体等多项前沿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强调,未来应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建设基础,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应用的多元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教师这一职业,而不懂得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则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鼓励教师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加强技术学习、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模式,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造AI应用标杆院校。
理事长侯联营高度重视本次会议,并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确保学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品牌专业建设与政策指引高度契合;二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要加快成果转化,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推动智能体应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交流会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智能体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为下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